首页
权威解读
代表风采
组工锋领
学习动态
一线传真
学习资料

俞复玲、胡朝霞:共话治理之变,共绘和谐新图景

[2022/10/11 21:55:22]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推出“我们的故事·三届党代表说十年”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7路记者分赴全省各地,与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相约一场跨越十年的对话。从他们的回忆与展望中,共看十年发展成就,在他们的思想火花中,共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篇章。

  

  王群英、胡朝霞、俞复玲三位党代表共话治理之变。记者 董旭明 徐彦 摄

  近日,党的十八大代表、时任宁波市江东区百丈街道划船社区党委书记俞复玲和党的十九大代表、时任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大队长胡朝霞来到温州市瓯海区丽岙街道五社村,与党的二十大代表、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王群英,共话治理之变。

  “这些代表都来自基层治理一线,她们的实践经验弥足珍贵。所以,我们把这次特殊的会面,安排在村里的共享法庭,好让更多人参与。”五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金永勇和从各方赶来的观众一样,对三位代表,对盲盒里所藏的治理“秘诀”,充满期待。


  聚力共治

  “阿拉社区的故事,拍成了热播电视剧”

  “咦,这个盲盒怎么是空的?”在主持人、90后宣讲员周坚任引导下,观众随机拆开了一个盲盒,里面却是空的,引发了活动的第一波高潮。

  正在大家一头雾水时,“淡定”的俞复玲略带神秘地开口:“这其实是我带来的一段美好记忆。”

  2021年11月,一部名叫《春天里的人们》电视剧在央视热播,真实还原了发生在社区里的那些事,故事非常接地气,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好评。但许多人不知道,剧里主角之一的原型便是俞复玲。

 

  俞复玲代表带来的空盲盒。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犹如现场播放的电视剧开场那般,女主角一到社区就面临联名信、争遗产等诸多棘手问题,小区里随处可见不文明养宠物、垃圾乱扔等乱象……俞复玲说,她2003年刚到划船社区工作时,也面临各种挑战。

  “阿拉社区建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个老社区,新居民、老年人多,基础设施老化严重,需要个性化治理。我们在和居民的相处中,找到了治理的金钥匙,就是让大家共同参与,靠聚力共治解决大量的差异化需求。”俞复玲娓娓道来,让观众听得入神。

  多年来,俞复玲手写40多本“民情日记”。“最有代表性的变化,是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慢慢成熟。”她抛出两个数字——划船社区现有社会组织32个、公益项目18个,居民自发参与其中、享受其中,社区成了快乐“大家庭”。

  “划船社区和五社村一样,是浙江基层治理变化的缩影。十年间,我看到全省各地都在转变治理理念,‘枫桥大妈’‘平安大姐’‘老兵驿站’等社会组织不断涌现,一个个社区、乡村越变越美。”俞复玲感慨地说,大家越来越明白,只有共建共治,才能共享和谐和幸福。

  暖心善治

  “爱与责任,让我成为上千个孩子的妈妈”

  第二个盲盒里,是几张胡朝霞党代表工作室的照片。鲜红的背景、金黄的党徽,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上面“为爱奔跑”四个大字。

  20多年前,胡朝霞在出入境窗口工作时,一位生活困难的老太太为帮一名弃婴寻亲,来窗口办理出境手续。孩子的命运牵动着胡朝霞的心,她决定和老太太一起抚养这个孩子。

  

  胡朝霞代表带来的党代表工作室照片。

  胡朝霞当选十九大代表后,以她名字命名的党代表工作室设在宁波北仑新碶街道海棠社区。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她宣讲党的政策,深入基层参与社区治理。这些年,工作室不仅为群众解决了大量急难愁盼问题,化解了无数矛盾纠纷,还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热心公益,已先后捐助困难孩子7000多人次,胡朝霞本人就直接帮助了上千个孩子。

  “社会治理的核心在人,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治理。”胡朝霞感触很深,生活在浙江,十年来她见证了社会治理深化的每一步,都踏准了群众需求:率先探索建成的县级矛调中心,迭代升级的社会治理中心,持续完善的“公安大脑”……

  如今,海棠社区已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从民警到“朝霞妈妈”,从一个孩子到上千个孩子,“为爱奔跑”的人在不断增多,内涵也在不断拓展。这个过程中,胡朝霞还总结了全身心、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四全”服务法。

  “爱与责任,本就是一体的。”胡朝霞说,“社会治理无小事。善治,需要我们用心用情服务群众、温暖群众,与群众真正打成一片。”

  高效智治

  “六部手机,越洋开启‘超时空’法庭”

  “这是啥?”“一个地球仪?”……最后开出的盲盒中,一个小小的地球仪引起观众好奇。

  王群英站起来,边转动地球仪边介绍:“瓯海是著名侨乡,华侨华人超12万人,旅居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

  “以前,涉侨涉外的诉讼或纠纷,都需要当事人坐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飞机回来办理,办案时间常常要以年为单位。”只见她翻开盲盒内侧,又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小程序码,“大家如果感兴趣?不妨扫一扫。”

  

  王群英代表带来的地球仪和小程序码。

  观众扫码后,手机上立即跳出了“移动微法院”(现称“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两年前,我通过它越洋办理了一起纠纷案件。”王群英讲起了一个她自己审理的案子。

  那是一起家庭纠纷案件,夫妻分居不同国家。她在网上约好各方都能接受的时间开庭,法官在审判庭、书记员在办公室,当事人一方在国内家中、另一方在国外,两位代理人在各自办公室,六部手机一键连接,开启跨越1万多公里的“超时空”法庭,当天就顺利结案,“这么便捷就能把纠纷了结,当事人都很感激”。

  这些年,浙江社会治理方式持续更迭,司法服务触角不断延伸,特别是依靠数字化改革推进数智治理,比如开展全域数字法院建设,首创的“移动微法院”走向全国,每个村社基本实现共享法庭全覆盖,大幅提升了治理效能。同时,诉讼从繁琐向便民、从线下向线上、从长审限向快办结等方面转变。

  对这些亲眼见证的变化,用王群英的话说,司法为民,正变得愈来愈有温度,愈来愈触手可及。


  为民精治

  面对挑战,如何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无论是圆桌会所在的五社村,还是三位代表平时工作的所在地,都处在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现场观众特别关心,基层的未来治理之路要怎么走?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社区治理能力如何提升?”进入现场提问环节,一位8090宣讲员率先发问。

  “最大程度组织网格员、微网格员、党员志愿者,有序核酸采样、分发物资到户,提高防疫效率就是稳定民心。”在俞复玲看来,社区治理能力提升要做好精准化,及时对接居民、传达最新防疫要求,做到除险保安“不落一人”。

  同样扎根社区,胡朝霞对此也颇有体会。“北仑是浙江最早探索工业聚集区社区化管理的地区,全区共有15个工业社区,联系服务6000多家工业企业和近30万名产业工人。”她说,将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紧密结合、相互补充,才能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像“绣花”般精细治理。

 

  三位党代表胡朝霞(左)、俞复玲(中)、王群英(右)

  “大数据时代,更离不开数字化手段的充分运用。这几年出现的‘人脸识别第一案’、非法代充游戏道具等新型案件,背后都折射出社会治理的新挑战。”王群英认为,改革要与时俱进、不断迭代高质量创新型应用,扩大智慧司法的范围,精心对待群众每一个新需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精准、精细、精心,三位代表提出的三个“精”,为观众描绘了浙江社会治理的美好图景,现场掌声一阵接着一阵。

  “请问代表们眼中的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是怎样一种治理形态?”当村里一位年轻人提问后,俞复玲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优美的居住环境,“一站式”服务网络,嵌入专业养老机构、幼托中心和创客学院,居民可点单预约服务。

  “现在有个热词——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这是浙江每个城乡社区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使命,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新使命。”胡朝霞接过话头。

  活动一结束,很多观众意犹未尽,纷纷加起代表们的微信。这一场关于社会治理的头脑风暴,从场内转到了场外……


  专家点评

  将“以人为本”贯穿于治理过程中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

  城市社区治理、工业社区治理、互联网司法新模式……代表们讲述的精彩故事,正是十年间浙江着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个缩影。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社会治理的重心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制度和实践创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从代表们的分享中,可以窥见过去十年我们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经验与启示。

  首先,党建引领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在疫情大考中,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如划船社区将党组织延伸到小区、微网格等做法,不仅可以集聚快速响应的强大组织力,也能有效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和服务水平;其次,社会治理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在提高,也进一步凝聚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合力;此外,数字技术正逐步成为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如浙江正在推进的党建统领整体智治体系,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使决策提前,做到更及时更精准地识别和回应不同群体的需求。

  从这些经验中不难发现,无论治理方式如何变化,都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治理的创新始终都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工作,也要始终凸显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